你的孩子在塑料環境中長大嗎?兒童提前發育成趨勢,5招解除隱形威脅!

現代人孩子生得少,父母對寶貝的健康成長更加倍關注,孩童因為生長發育問題就診比例也大幅增加。
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小兒內分泌科 醫師林昭旭醫師簡介 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醫師林昭旭分享,門診中常有家長提問「孩子最近長很快、長胸部,是不是要照骨齡?」或是「小孩好像性早熟怎麼辦?什麼東西不能吃?要用藥物延緩嗎?」事實上,我們的生活周遭就可能隱藏生長發育的絆腳石,別讓寶貝在塑料環境中長大,才能遠離健康危機! 兒童提前發育成趨勢,怎樣算是「性早熟」? 隨著飲食與環境的改變,兒童發育提前的現象日益普遍,性早熟問題不容忽視。林昭旭醫師表示,全世界性早熟發生率越來越高,部分地區甚至達到原本的2倍至10倍,且全球女童胸部發育年齡每十年平均提前3個月,亞洲地區從1990年至2000年發育速度加快,推測可能多少與飲食西化有關。
「性早熟」的定義是男童9歲前,女童8歲前開始發育,男童的發育特徵包含睪丸和陰莖的增大、長出陰毛、青春痘增多、生長速率加快;女童發育的表現則包含乳房發育、陰毛出現、初經、青春痘和生長速率加快。
發育有越來越早的趨勢,代表大家的身高會越來越矮嗎?那倒也未必。林昭旭醫師指出,數據顯示,女童的初經年齡每五年提前約44天,但平均身高卻隨著世代的營養改善而略有增加。例如,台灣男性過去百年平均增高13公分,2020年18歲男性平均身高達172.1公分,女性則為161.2公分。
然而,如果以同一世代來看,初經提前1年,成年身高平均會降低0.31公分。而對於中樞性性早熟兒童,若發育年齡過早且進展迅速,可能導致生長板提前關閉,成年身高不如預期,損失10至20公分都有可能。但另一種情況,假如女童在8歲出現第二性徵,不過此時身高已經超過150公分,即便出現提前發育的現象,對於最終身高的影響也不至於落差太大。 性早熟、肥胖、癌症…小心「環境荷爾蒙」成隱形威脅 林昭旭醫師強調,環境荷爾蒙(Endocrine-disrupting Chemicals, EDCs)是誘發性早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這類物質因為化學結構與荷爾蒙相似,接觸後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,進而引起相關疾病,目前醫學界認為早期接觸環境賀爾蒙,可能與提早發育、性早熟、學習行為障礙、氣喘、肥胖、不孕、更年期提早、乳癌、攝護腺癌、阿茲海默症等問題有關。
常見的環境荷爾蒙包含雙酚A(BPA)和鄰苯二甲酸酯(Phthalate),林昭旭醫師舉例,雙酚A多存在於塑膠水壺、塑膠碗、奶瓶、鋁罐內層、感熱紙等,可能透過食物和飲品進入人體;而鄰苯二甲酸酯則用於化妝保養品、香水、乳液、洗髮精、黏著劑、油漆等日用品。
「環境賀爾蒙的特色就是暴露劑量少,但長時間接觸,累積劑量就很多,不管是皮膚接觸、吃進肚子、吸入體內,都有可能!」林昭旭醫師表示,尤其胎兒至2歲這段時間最關鍵,加上小孩子容易把手放入口中,皮膚面積比例大、增加接觸面積,吸收速率快,所以嬰幼兒族群特別容易受到環境荷爾蒙影響。 做好5件事,不讓孩子在塑料環境中長大 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,就發現5大類食品包含運動飲料、果汁飲料、茶飲料、果醬、果漿或果凍、膠囊錠狀粉狀之型態,可能有塑化劑污染的疑慮,也讓大家更關注塑化劑的問題。林昭旭醫師提醒,遠離環境荷爾蒙,能幫助降低性早熟風險,以下幾種具體方法,有助於減少接觸環境荷爾蒙、降低暴露吸收。 忙碌的生活中,外食確實很方便,加上現今塑膠製品可說是無所不在,如何讓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再充斥塑化劑,確保孩子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快樂成長,成了每個家長都要面對的課題。最後,不論是性早熟或是其他成長發育問題,如果能早期診斷並適當介入,可以避免對孩子的最終身高與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,因此,建議家長留意孩子的成長變化,若有發育異常的跡象,不妨及早尋求專業醫療診斷與協助。
上一篇孩子比同齡矮小?除了遺傳還有這些原因,4種徵兆及早評估治療
OSZAR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