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常見健檢項目一次看:理學檢查、尿液檢查、血液檢查
談到健檢項目,第一時間可能會先想到量身高、體重、抽血、尿液檢查,但其實健康檢查的項目沒有那麼簡單!根據每個人的生活習慣、疾病史不同,健檢機構通常還會提供糞便潛血檢查、胸部X光攝影、超音波檢查、心電圖、內視鏡與磁振造影等多項常見檢查。

健檢方案怎麼挑?4步驟找出你最需要的健檢項目
健檢的項目從頭到腳讓人看得眼花撩亂,到底要怎麼找出自己需要的健檢項目呢?這時候我們不妨用個人病史、家族病史、自覺症狀與生活習慣等4個角度來評估自己需要哪些項目,才有機會將健檢的效益發揮到最大。
第一步:確認是否有家族病史
由於基因是影響疾病的顯著原因,因此如果家人有罹患癌症,或是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疾病,就可以癌症篩檢、血液檢查、心血管功能檢查、胃鏡、大腸鏡與各器官的超音波篩檢為主。
第二步:確認個人疾病史或用藥狀況
過去曾罹患過的疾病、接受過的手術、藥物過敏史、飲食上有沒有特別的限制(吃素)、目前正在服用的藥品或健康食品及懷孕、哺乳等情況,需要先和健檢機構溝通清楚,才能找出最合適的健檢項目。
第三步:最近是否有自覺症狀
釐清最近是否有身體不舒服、從什麼時候開始、有哪些症狀、之前是否有過類似的狀況等問題,舉例來說,早晨起床時容易頭痛,會擔心有可能是高血壓的隱藏徵兆,可以考慮增加心血管相關的檢查項目;經常腸胃不適、腹脹腹痛,則可以額外針對消化系統加強檢查。
第四步:檢視生活習慣與近期作息
比如說,最近工作壓力大、日夜顛倒,建議在理學檢查時提供給醫師評估參考,也能檢視一下自己是否有作息不良造成頭痛、胸悶等不適症狀。如果有長期抽菸、喝酒或嚼檳榔等習慣,就可以考慮選擇有低劑量肺部CT、肝功能或口腔相關的檢查。
我該加購什麼健檢方案?常見健檢方案簡單看懂
每個人適合的健檢方案和需要的檢查項目,會因為年紀、飲食習慣、生活與工作背景而有所不同,那要怎麼在上百種的健檢方案中挑出最合適的呢?以雙和健檢中心為例,可以根據性別、年齡、疾病史和預算等多方考量後,安排適合的健檢,以及檢查後的門診安排、醫療轉介等服務。
例如 雙和健檢中心的「活力半日」與「影像方案」2大健檢方案,兩個方案都包含一般理學檢查、一般身體檢查、血壓血脂與血液檢查、尿液生化檢查、以及肝腎胰功能、甲狀腺功能、心臟機能、腫瘤指標,當然還有現代代謝疾病如糖尿病、痛風相關檢查、以及心血管風險評估,另外也包含腹部超音波、攝護腺或婦科超音波、X光檢查、骨密度篩檢、眼底攝影等多項全面檢查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「活力半日」方案還提供甲狀腺、頸動脈超音波、自律神經檢測、血管彈性硬化檢測與維生素檢測等項目,適合家族有甲狀腺和心血管疾病史,或是常常發生胸悶、心悸、失眠等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族群;至於「影像方案」則多了電腦斷層CT的篩檢,可以從低劑量肺部CT、腹部CT、腦部CT與骨盆CT等4選1,適合重度吸菸、有癌症家族史的族群。
如果想額外針對消化系統或心血管做檢查,也可以加價自選,像是無痛胃鏡、大腸鏡、心臟超音波等主題型健檢項目,以下也幫大家整理出檢查內容與適合的對象,不妨參考自身狀況做選擇喔!

立即進入健檢專區,預約健康餘命生活,定期check-up老、病、痛,了解病世代危機有哪些?該如何累績健康存摺>>
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