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病人長期脾氣暴躁,卻在最後幾天變得溫和,頻頻向身邊人道謝;也有人病況沉重,卻突然精神好轉、胃口變佳,甚至主動開口想吃頓飯,讓家屬誤以為病情回春。然而,這些行為,可能是臨終前的「迴光返照」,並非真正的康復跡象。
醫學研究與臨床數據顯示,一位患者進入生命的最後72小時,某些生理與行為變化可能成為死亡的預兆。家屬該如何理解這些徵兆?在生命的最後階段,能做些什麼讓親人安心走最後一哩路?
死亡能預測?臨終「5徵兆」出現,生命僅剩72小時?
張明志醫師是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,行醫四十餘年,長期專注於血液疾病與癌症安寧療護,並擔任癌症安寧緩和學會監事。在臨床上,他見證無數生命的最後旅程,並透過著作、演講分享「善終」的觀念。他認為,醫學不只是治病,更應幫助病人與家屬做好生命的最後準備,讓死亡也能是有尊嚴的過程。
當病情進展至某個階段,醫師會協助評估病人是否進入「安寧緩和期」(End-of-Life Care)。例如,患者的生命可能剩不到三個月,通常會考慮是否需要入住安寧病房,而根據統計,病人在安寧病房的平均住院時間大約為兩週。張明志醫師表示,雖然醫師無法準確預測病人的壽命,但根據臨床經驗與生理變化,某些跡象確實顯示生命即將進入倒數,其中很關鍵的五個徵兆如下:
- 生理徵兆改變:
當身體進入衰竭狀態,呼吸、心跳、血壓等生理指標開始變化,例如:呼吸變得忽快忽慢,甚至出現呼吸暫停的現象。尿量減少、四肢冰冷、嘴唇泛紫,代表血液循環正在下降。聲音變得沙啞、無力,或講話開始變得吃力。
這些變化代表身體器官機能正逐步關閉,醫師也可能根據這些徵兆評估,病人是否適合進入安寧療護階段。
- 面容與神態的變化:
- 習性反常:
從嚴厲變得溫和,甚至開始對周遭人表達感謝。
從斤斤計較變得隨和,對金錢、物質不再執著。
突然開始整理個人物品,甚至分送給身邊的人,這可能是潛意識在進行道別的準備。
這些行為轉變,常讓家屬誤以為病人變好了,卻沒想到這其實是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前兆。
- 「迴光返照」(Terminal lucidity):
根據統計,約8%的臨終病人會經歷迴光返照。張明志醫師解釋:「這其實是身體的最後一波腎上腺素分泌,讓病人短暫恢復活力。但這並不代表病情改善,而是生命最後的迴光。」
- 幻聽和靈性困擾:
張明志醫師表示,這類靈性困擾在臨終病人中並不罕見,部分宗教信仰認為這是靈魂準備離開的過程,醫師通常會尊重並引導家屬以平靜的方式陪伴病人。
下一頁看更多精彩內容!面對生命的最後旅程,做4件事伴親人圓滿善終!「過不去的記憶」讓譫妄發作?醫學能解釋又未必能解釋的那些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