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就算是感染了諾羅病毒,狂拉一個星期,也會逐漸緩解。如果已經拉到血便、體重減輕、發燒,要當心,可能不是單純的腸胃炎。 (編輯推薦:腹瀉群聚96%驗出諾羅!洗手沒洗乾淨「這部位」比指間還髒)
狂拉肚子一、兩個月虛弱無法下床!揪出病因不單純
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醫師,收治了一位30多歲的女性病友,從過年諾羅病毒正流行時,一天腹瀉10、20次,一直嚴重拉肚子血便而就醫。剛開始被診斷是腸胃炎,但狂拉一個星期都沒有好,再被轉到區域醫院,加做了大腸鏡檢查後,才被診斷出是發炎性腸道疾病裡的潰瘍性結腸炎。 (編輯推薦:安倍晉三因潰瘍性結腸炎卸任,中醫3招預防濕熱毒邪侵襲腸道)
只不過,使用類固醇治療後,拉肚子的情況仍然沒有改善。禁食快兩個月,體重掉了七、八公斤,完全沒有體力,血色素(Hb)僅有5g/dL明顯不對勁,遠遠低於正常女性血紅素12g/dL的標準,有顯著的貧血、虛弱到無法下床,全家因她的病情愁雲慘霧。
轉診至林口長庚醫院後,判斷是極重度潰瘍性結腸炎,向健保署申請生物製劑,治療半個月多後,血色素回到12g/dL。現在回診已經活蹦亂跳,可以回去正常上班,連假也能正常出遊。
李柏賢醫師說,「這個女生,終於恢復可以自由吃東西,她說她差點要哭了,因為之前一吃就拉,一吃就拉,從一月底一直被禁食到三月,活生生餓了一、二個月,貧血嚴重到離不開床,也沒辦法陪小孩,更別提有正常的家庭生活。得到正確診斷跟治療後,才讓她的人生回到原本的軌道上。」。
不是腸躁症!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門,開啟被腹瀉綁架的人生
另一位中年業務,她每次業績不好的時候,就會拉肚子、肚子痛、血便,常常業務談到一半,就需要跑廁所,非常困擾,原以為可能是壓力導致的腸躁症,經診斷才發現是發炎性腸道疾病,即使接受類固醇或生物製劑治療,症狀仍反覆發作,尤其工作壓力下更難控制病情。
轉診至林口長庚後,進一步做糞便檢驗,發現合併感有困難梭菌感染,就算服用抗生素治療仍成效不彰,進入腹瀉與感染的惡性循環。直到採取微菌治療,以大腸鏡移植健康捐贈者的腸道微菌叢,成功改善菌相,困難梭菌才沒有再復發。目前病況穩定、腸道沒有發炎,生活品質大幅提升,不會在壓力大的時候腹瀉又跑出來做怪,也不再擔心隨時會拉肚子,近期更順利懷孕,準備迎來第一個孩子。
潰瘍性結腸炎又稱「總統病」,下一頁看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徵兆、篩檢方式有哪些!
長期腹痛腹瀉合併血便,要注意「總統病」的可能性
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率並不罕見,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、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等名人都曾患病,因此也被稱為「總統病」。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,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腸道。只攻擊大腸、直腸的是潰瘍性結腸炎。如果會攻擊小腸的是克隆氏症。純小腸型的克隆氏症佔三成。七成會同時侵犯小腸跟大腸。
▼正常的大腸黏膜:表面平滑、光澤清晰,可見細緻的血管紋路,無發炎或潰瘍。(李柏賢醫師提供)
▼潰瘍性結腸炎的大腸黏膜:呈現瀰漫性發炎、血管紋理消失,表面佈滿白色潰瘍、糜爛與多處出血點的發炎反應。(李柏賢醫師提供)

發炎性腸道疾病有二個好發族群,分別是免疫力最旺盛的20到40歲青壯年,以及,60、70歲的中壯年。過去十年,因飲食西化,台灣發炎性腸道性疾病的發生率上升六倍左右。亞洲地區的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、香港,也同樣有增加的趨勢。
一旦腹痛、腹瀉大於三個月,同時有像是血便、體重減輕、發燒,這三大警示症狀,建議要就醫,接受進一步的檢查。
驗糞便「鈣衛蛋白」、做腸道內鏡鏡,有助釐清病情
台灣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有腸躁症,也可能會出現反覆肚子痛、腹瀉的症狀,但腸躁症跟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大的不同,就是腸躁症沒有腸道發炎。
李柏賢醫師說,「要區分是腸躁症或發炎性腸道疾病有二個方法,一是驗糞便裡的『鈣衛蛋白』,這是腸道發炎時,才會大量出現的蛋白。另一個方法,就是做大腸鏡,直接看腸道有沒有發炎或潰瘍。但克隆氏症,有可能只侵犯小腸,在做大腸鏡時,要伸進去小腸末端看一看,或是加做小腸鏡、膠囊內視鏡,才有辦法確診純小腸型的克隆氏症。」。
在藥物治療上,輕度病友可以使用局部消炎藥。如果要動用到類固醇治療,因長期使用會併發白內障、骨鬆,增加感染風險,建議使用時間控制在三個月內,如果效果不理想,就要考慮換成免疫抑制劑或者生物製劑做進階的治療。
如果是中重度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友,像是除了拉肚子、血便、肚子痛外,還有腹腔膿瘍、腸道狹窄、穿孔、廔管的併發症,或是已經一天拉肚子10次以上,都是水便、血色素很低,嚴重到需要住院,也會建議要嘗試用生物製劑積極治療。
抗生素沒辦法改善腸道問題怎麼辦?下一頁帶你用「微菌治療」解決反覆發炎的惡性循環
二成合併困難梭菌感染,抗生素治療無效,可採微菌治療
因為黏膜有發炎或潰瘍,約有二成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友,會有困難梭菌的感染。
會叫困難梭菌,就是因為治療很困難,有可能一再復發。腸道一直在發炎,發炎又有感染,感染又會加重發炎,陷入惡性循環。
若抗生素治療無效,這時候可以考慮微菌治療。目前林口長庚有全台灣最大的微菌銀行,是把健康捐贈者的糞便,經過純化,去除雜質,萃取濃縮成微菌叢製備液,再儲存在微菌銀行冷凍庫中。待有受贈者要使用時,先放在室溫退冰,再利用大腸鏡植入受贈者的腸道來進行治療。另一個方式是製成腸溶的膠囊,用吞的。
▼微菌治療的微菌叢製備液(李柏賢醫師提供)
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,人體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友,接受微菌治療,除了可以改變腸道微菌叢,治療困難梭菌感染有九成的成功率外,同時也能降低慢性腸道發炎的情況,改善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引起的腸道持續發炎。
▼微菌治療的腸溶膠囊一個療程有八顆(李柏賢醫師提供)
為什麼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人萬念俱灰、宛如陷入絕境?不只是因為一天拉肚子10幾次會很煩人,當直腸發炎很厲害時,只要稍有便意會完全忍不住,一定會影響日常的生活。嚴重的病友,不管是上班、上學或看診,只要外出,都有可能得包尿布,以免臨時找不到廁所而出糗。
人生完全被腹瀉綁架是非常大的心靈創壓。當腸道反覆的發炎、修復,發炎、修復,一旦出錯,也會變成大腸癌,而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,需定期做大腸鏡的篩檢。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...